馈赠礼俗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6:2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礼品赠答 以礼品相馈赠。平日有之,节日更甚。是亲戚朋友、邻居乡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结婚、探病、访友送礼品,春节送年历、年画、贺年片,端午节送团粽,中秋节送月饼等。
回报必厚 他人有馈赠,来日回赠时会要比其原赠礼物丰厚。若来而不往,则为失礼。
送七家茶 流行于浙杭一带。立夏之日,家家户户煮新茶,配以名色细果,送亲戚朋友。
送礼不离六 大理白族地区礼俗。赠送礼品必带“六”字。其成因有三种说法:白族是六诏后裔,祖先每年要给大唐帝国送礼,各诏均出一份,大唐国赠礼品每为六份,各诏均得一份,故往来礼品必带“六字”;一说取汉字有“有福有禄”之义。“禄”与“六”谐音。白族自古用汉字,故视“六”为吉祥之意;汉语方言“六”与白族语言中的“足够”一词音相似,因此,不管你送的东西是多少,只要有“六”就足够了。
送屠苏袋、同心结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交年”,旧时乡村医生多于此日送屠苏袋、同心结给常往来者,以联络感情。浙江一带较流行。
送礼篮 流行于景颇族地区。礼篮由藤蔑编成,内装白水酒一筒,料酒一筒,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两包,其数皆成双。蓝中礼物各有寓意,相传酒筒代表男女两性,水酒是女性,米酒为男性,而本意是让客人饮水酒解喝,以饮米酒驱散疲劳。糯米团意为要像糯米一样互相粘在一起,紧密结合,友好团结。鸡蛋表示纯净,祝愿客人平安健康。
送酢包儿 流行于鄂西土家族一带。凡有喜事,土家人便设宴待客。酒席将散,主人将一碗酌辣椒炒猪肝摆于桌上,且给客人小块红纸数张,让其包裹炒猪肝少许带回家中给小孩吃。
送喜果 得子后去外婆家报喜的一种做法,报喜时需备荔枝、龙眼、花生及染成红色的鸡蛋等礼物,以通知第三日洗儿。外婆家接礼后,随即备喜蛋、衣裙等物回送,所送喜蛋须视所受之数加倍。
赠糯米饭 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流行于云南苗族。姑娘若相中某一青年,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便送给男子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
以信物定情 确定男女爱情关系的一种做法。男女相爱后互赠香罗帕、金戒指等物,以确定双方爱情关系。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的破裂。丢失信物者表示对爱情不忠。赠送信物时,通常向对方说明信物来历及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义。接受信物者,以信物回赠。
赠戒指 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戒指又称“指环”,多以铜、金、银为原料制成环状。环之首尾相连接,没有裂缝,意味着永久。旧时男女订婚时,男子多赠女方以戒指,或亲自置于女子手指间。
赠红豆 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古时流行于汉族。红豆又称“相思豆”。男女相爱有时赠以红豆作为爱情信物,若各居一方,常因睹红豆而生相思之情。
赠西兰卡普 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鄂西土家族。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男女青年相亲时,若女子同意,即将精心编织的西兰卡普送与男子,男子则回赠兽皮等。
赠花带 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苗族。花带由苗族少女编织而成,其上织有蛟龙、花卉、禽鸟等图案。姑娘若爱上某一青年,便赠以花带;男方得其花带,多系于贴身衣服上,且故意露出花带穗头,表明他已有了对象。
赠对子荷包 满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对子荷包形似“心”字,缀有葫芦蔓,合在一起即为一个荷包。两只完全一样的荷包,称为“对子荷包”。男女相爱后,女方即送男方荷包,姑娘自留一半,以作为确定双方关系的凭证。
赠槟榔 海南黎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男女青年相恋时,多隐身于槟榔林中以歌试探。若双方情投意合,即在槟榔树下互赠槟榔,以定终身。黎家人视槟榔为贵重之物,互赠槟榔标志婚后夫妇生活美满幸福。
红纸包封 原始时代将红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崇红习俗。中国人用红纸包封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表示吉庆、祝贺;二是表示除恶驱邪。婚嫁红包、压岁钱、寿礼、小儿周岁生日礼物等场合都要用红纸包封。
压岁钱 过年向小孩送压岁钱是我国流传很广的一种风俗。除夕,吃年夜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分赠钱币。也有的是在大年初一早上,孩童向长辈拜年后,再由长辈发压岁钱。这些铜钱要用红纸包好,穿上红线,挂在小儿胸前。有的用红纸包好以后压在小儿枕头底下,据说能驱邪避魔。现多用纸币。
台湾民间赠礼 台湾民间凡赠人的礼品,必用红纸仔细包好,称之为“红包”。逢盛大的节日,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红包”,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人们爱用毛笔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红纸片上,每到一户,送上一张,主人收下后,贴在正厅的墙上,以示自己人缘好,结友多。
在台湾,一般不乱送人手巾、扇子、刀剪、雨伞这四类物品。因为台湾有俗语:“送巾,断根、离根。”送人手巾,就意味着与人永别;扇子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一过盛夏就束之高阁,它应验了“送扇,无相见”的俗语;刀剪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这除了被人误解为断绝友情之外,还有不怀好意、粗暴威胁之嫌;台语“伞”与“散”同音,赠人以伞,实是断交的信号。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
-
- 晋惠公和管仲为什么都叫夷吾?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 春秋时期的取名是要按照“五则六避”的规则来的,并不是随便取的,也没有什么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对于上层统治阶级,名还是很重要的。晋惠
-
- 颛顼是谁?颛顼是什么死的?
- 颛顼是谁: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