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江北流民有感(三首选一)
江南塞北路茫茫,一听嗷嗷一断肠。
无限哀鸿飞不尽,月明如水满天霜。
【原诗作者】:周实
【鉴赏】:
1906年,苏北一带发生灾荒。周实作为南社的重要诗人、革命志士,对家乡的灾情极为关注,因有感而作此诗。诗人怀着对苏北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的深刻同情,反映了对清朝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展现了一幅灾民流亡图:江南塞北,前路茫茫,流民遍野,到处哀号。作者虽未从正面描写,但使人感到如同亲见灾民流离道路,呼天不应的悲惨情景。一、二两句写灾民哭喊之声,催人泪下。诗人通过自己的直感,把当时的凄惨景象作了真切的描绘,使读者有未见哀民,先闻哀声之感。“江南塞北路茫茫,一听嗷嗷一断肠”,“茫茫”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也是社会的缩影,而“嗷嗷”之声,更是使人潸然泪下。“断肠”是诗人痛苦内心的倾诉,当然也包含了诗人的泪水,这泪水写在诗人的诗中,洒进读者的心坎,真情实感,情深意长,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概括性。诗人用第一句壮阔朦胧的景象来烘托悲凉的心情,更为诗中的情感增添了沉重的气氛。三、四两句写灾民之多,如哀鸣的鸿雁一样,络绎不绝。诗人这里用“月明如水”来比喻祖国河山的美好壮丽,然而,在这明月高照,清辉如水的夜晚,满天却像撒下了清霜。“满天霜”,比喻当时环境的恶劣,反映了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之下的劳动人民的困苦处境,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心情。当读了这首诗,谁能对清朝统治者的腐败统治,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不感到愤怒呢!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它是诗人要求诗歌创作“见人心”,“觇世变”,“因时立言”,要反映现实,要有真情实感的主张的具体体现。艺术风格质朴自然,不事雕饰。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通俗浅显。
-
- 揭秘司马相如 :历史上的司马相如是个怎么样的人?
- 无论是史书记载,亦或是千百年来百姓心中,才华横溢、机敏睿智的司马相如毋庸置疑为一代天骄。他与卓文君的唯美爱情更是为人乐此不疲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雍正治贪
- 雍正是怎么治贪的?且让我们跟着历史的脚步,前去一探究竟。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
-
- 魏文侯用才之道
-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