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褐斑病
大豆褐斑病又称大豆褐纹病,在我国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均有发生。多发生在底部老叶上,严重时也会侵害茎、豆荚,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
危害症状
大豆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豆荚也可受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多始于底部老叶,逐渐向上蔓延。子叶受害,病斑为不规则形,呈暗褐色,上生微小黑点。真叶染病,最初在叶片正反面密生褐色小斑点,斑点周围褪绿,后扩大成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的棕褐色病斑,直径1~5毫米不等,病斑具轮纹,表面散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导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病斑呈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豆荚染病,荚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大豆壳针孢菌Septoria glycines Hemmi侵染引起。病菌以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进行初侵染,以后由病部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蔓延,引起上部叶片发病。播种带菌种子,遇适宜条件时幼苗期即可导致子叶发病,形成系统初侵染。
病菌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为16~32℃,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高于30℃则不萌发。发病潜育期为10~12天。遇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等情况时发病重,多年连作、排水不良、密植田块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②茬口轮作。与非豆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4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叶片染病 病斑棕褐色 多角形 严重时相互汇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块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里克劝晋惠公,导致全家被诛杀
- 晋惠公反悔,不想割地给秦国。里克不同意,他说:“既然如此,你们先前干吗答应人家,答应了现在又不给,这不是言而无信吗?”郤芮大声说:“主公
-
- 詹天佑不纳妾
-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10岁考取清廷官派首批赴美留学幼童班,1881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回国后毕生致力于我国早
-
- 赵奢怒斥平原君
-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专管征收赋税的机构。年轻的税吏赵奢,就在这个机构里工作。
-
- 子产为何不毁乡校?
- 子产实行仁政,听从百姓建议,为什么不毁乡校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
- 项羽爱吃烧杂烩
- 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此菜更作为众菜之首被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