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
【别名】:棉铃实夜蛾、蛀虫、玉米穗虫
【介绍】: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食性杂,已知的寄主植物有200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中有一环纹,中央有褐点。
卵: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络。
幼虫:体长35~50毫米,体色多变,头部黄褐色,气门白色,两根前胸毛(L1、L2)的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体表布满小刺。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
发生特点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发生5代左右,从内蒙古、新疆到云南发生3~7代不等,以蛹在土壤中越冬,世代重叠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始见,第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4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5代9月上中旬至10月上中旬。第2、第4代为主害代。
棉铃虫食性较杂,以幼虫蛀食花、蕾、果实为主,也可危害嫩茎、叶片和嫩芽。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对杨树枝的清香有趋化性,多于夜间在番茄的果萼、嫩梢、嫩叶及茎上产卵。雌蛾产卵前期2~3天,每头雌蛾可产卵100~200粒,产卵数量取决于幼虫期营养积累状况。初孵幼虫啃食嫩叶尖及幼小花蕾。2~3龄时吐丝下垂转株危害,蛀食蕾、花、果实。花蕾受害后易脱落,果实受害后易腐烂,蛀孔多在果蒂部。幼虫有假死性和自相残杀习性。幼虫共6龄,老熟后入土化蛹。
棉铃虫属喜温性害虫,发生危害的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5~28℃,相对湿度75%~90%,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发期为6~9月。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冬耕、冬灌及田间耕作灭蛹,结合整枝打杈可摘除虫卵。在番茄田中套作甜玉米诱蛾产卵,再集中消灭玉米心叶中的幼虫。②诱杀成虫。采用假植杨树枝,或东方红电子灭蛾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③药剂防治。低龄幼虫始盛期,幼虫尚未蛀入果内前用药。药剂可选用24%美满悬浮剂2000倍液,或1%威克达乳油3000~4000倍液,或奥绿1号悬浮剂800~12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3500~4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500倍液,或Bt乳剂250倍液等,喷雾防治。
棉铃虫幼虫危害茄子
棉铃虫在茄子果实上的危害状
棉铃虫危害辣椒
棉铃虫在辣椒上的危害状
棉铃虫幼虫
棉铃虫成虫
-
- 花蕊石的传说
- 传说在南宋时期,杭州凤凰山麓的皇宫内有位漂亮的小公主,年方十四,还未出嫁。有一段时间她却忽然患起病来,整日茶饭不思,面黄肌瘦,精神倦
-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背后:被父亲李渊连骗三次!
- 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杀害兄弟,囚禁父亲而被千古诟病。然而,军事政变的背后鲜为
-
- 成吉思汗后人在明朝:学汉文当名将立“西陲第一功”
- 恪纳牙生一子,名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继承父风,学习汉族文化,同凉州汉族人民关系日益融洽,生活习俗亦无两样,遂确定以首字“达”为自己及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
- 围魏救赵中,田忌发挥了什么作用?
-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
-
- 西门豹铲强扶弱
- 西门豹做官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事迹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磨坊,主人是一对夫妇。这天,夫妇二人推磨磨豆腐,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