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细菌性穿孔病
李细菌性穿孔病又称李黑斑病、细菌性溃疡病。此病可侵染李及桃、杏等多种核果类果树。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和枝梢。
症状
叶片受害,初为多角状水渍状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呈紫褐色,边缘为水渍状,并带有黄绿色晕环。空气湿润时,病斑背面有黏膜状菌脓。最后水渍状边缘消失,病斑干枯,病、健组织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病死组织脱落,形成直径为0.5~5毫米的穿孔。黄单胞杆菌引起的病斑晕环较为明显,穿孔较圆而小;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病斑晕环不明显,穿孔呈不规则形。
枝条受害后,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稍凹陷,边缘水渍状,多呈梭形,常伴有流胶。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病斑皮层常开裂。病菌也可使枝梢皮层坏死,造成死梢现象。
病原和发病规律
病原为两种细菌,即由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pruni(Smith)Dowson]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van Hall.]侵染所致。病菌在枝条的病组织内越冬。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潜伏在病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果树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由叶片的气孔、枝条或果实的皮孔侵入内部组织。温暖、降雨频繁或多雾的天气易造成病害流行;树势衰弱、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多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枝条健壮,增强抗病力。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以降低果园湿度。避免桃、李、杏等果树混栽,以防病菌互相传染,给防治增加困难。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树上的病枯枝。②药剂防治。李树芽萌动期,全树均匀喷施1∶1∶100倍式波尔多液,铲除在枝条上的越冬菌源。从李子脱萼开始,每隔10天用药一次,药剂可选用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李细菌性穿孔病病斑干枯开裂状
李细菌性穿孔病病斑后期穿孔状
-
- 苏辙名字的由来 苏辙的故事 苏辙的文学思想
-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文学家苏洵的儿子,著名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父子三人在当时被时人尊称为“三苏”。另与韩愈、柳宗元、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 吴王寿梦问什么是周礼
- 吴国是比较特殊的诸侯国,它与周王朝同宗,也接受了周武王的分封。但是它建立于周王朝创立之前,由周武王祖父季历的两个哥哥开辟,第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