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研究阅读活动中审美响应理论的论文。作者伊瑟尔。本文是作者1969年在康士坦茨大学所作的专题学术讲演,翌年改名为《本文的召唤结构·不确定性作为读者响应文学散文的前提条件》,1971年以德文出版,英译文又收入米勒编著的《叙述面面观》一书,题为《在散文虚构中不确定性和读者的响应》。作者首先从分析一般性著作和文学作品的本文(text)入手,考察了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效果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作者称之为“本文的召唤结构”。认为虚构性的文学文本,在意义结构和形象体系中,存有意义空白和意义不确定性,它们如桥梁联结着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对读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召唤和期待,促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赋予本文中未定意义以确定的含义,填补本文中的意义空白。作品中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究作品的内在意义,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才能,从而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可能和权利。因此,作品中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就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作者称它为“本文的召唤结构”。论文还强调了“召唤结构”的功能和作用,指出“召唤结构”是激发、诱导读者在理解并把握文本意义时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联接的基本驱力,也是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或开放性的重要原因。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如不用想象等将这些不确定因素确定,将这些意义空白填补,其阅读活动就无法进行,更无法完成读者对作品的审美响应和“消费”。因此,“本文的召唤结构”,是调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读者获得更大、更丰富的审美享受的重要条件,正如作者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决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产生效果的出发点”。“本文召唤结构”理论及其探讨,不仅揭示了本文意义生成过程中作品与读者双向运动的心理规律,而且奠定了接受美学理论基础。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董卓部下一览
-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
-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
- 晋穆侯夫人之墓,随葬品竟达4280件!
- 晋穆侯墓发掘于1993年,是晋侯墓地唯一的一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制。墓M62是《左传》、《史记》中晋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