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费什

【生卒】:1938—

美国文学批评家、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学术上是一位极富思辨和挑战的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开始倡导读者反应批评,著作有《罪过引起的惊奇:“失乐园”里的读者》(1967)、《自我消受的制品》(1972)、《这门课里有没有本文?论诠释共同体的权威》(1980)、《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等。他十分强调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反对文学本文的自足性,甚至认为“本文的客观性只是一个幻想”,因此,他的“感受文体学”明显具有主观的和心理的特征。他的学术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探讨文学意义的源泉。他不同意比尔滋利和韦姆萨特提出的“感受迷误”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可能从本文中抽取出来构成一种实体,所谓“本文自述”和“本文的客观性”并不存在,作为白纸黑字的文学本文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并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某种体验、认识,才可构成文学作品的意义,因此它是读者经验的产物,文学也只能视为读者思想里展开的一连串事件。由此他认为文学批评的目标就是忠实地描写阅读活动。后期,他在坚持读者反应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语言和本文的事实是解释的产物而非解释的客体,本文只因解释而存在,解释甚至先于本文并制造本文而非产生于本文。为了解释这种更为主观的观点,并为这种观点提供某种限制,他在早期形成的“词语的共同规则系统”统一着作者和读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解释团体”的观点。认为每一个读者都必然归属于社会的这个或那个解释的团体,因此,所谓解释的主观性并不存在,因为每个个人的认识和解释活动都必然体现着他所处的那个社会团体共同具有的某种观念和价值标准;解释团体实质上制约着个体观念,文学批评并不存在什么理论,有的只是社会整体性的系统理论。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对董卓的评价
对董卓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李牧之死
李牧之死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杀手专诸的经济问题
杀手专诸的经济问题
如果把战争和谋杀活动当成一种投资活动,那么专诸的这次谋杀无疑称得上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次谋杀。根据血酬定律理论,我们不妨把专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