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是现代国家的三大诉讼支柱,调整一个国家的各种诉讼关系。这三大诉讼法,同属国家的基本程序法,都是为保证实体法律关系的贯彻实施所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法律。因此,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在基本原则、审判制度、诉讼程序上有许多的相同、相似、相近之处。因此,在行政诉讼发展的初期,我国的行政诉讼,是由民事诉讼法予以调整的,如试行的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共同点是制定的根据相同,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案件审判权的原则,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审理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辩论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相同。另外,诉讼中实行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合议和回避制度也是相同的。但是,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所调整的对象不同,行政诉讼本身又有不少不同于民事诉讼的特点,这就使行政诉讼法从民事诉讼法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部门法。这两个法的主要不同点为:(1)诉讼的主体不同。民事诉讼所解决的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经济争议,而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与相对人之间的争议。因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是不平等的。(2)某些诉讼的基本原则不同。因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性质特点不同,各自有不同的诉讼基本原则。如民事诉讼有调解原则、处分原则,而行政诉讼有不适用调解原则,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的原则。(3)由谁充当被告的不同。在民事诉讼中,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既可以作原告,也可以作被告;而在行政诉讼中,则只能以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为被告。(4)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承担不同。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就是谁主张权利,谁负举证责任;而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主体是作为被告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由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而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由行政机关提供证据,期望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查,证明自己的行政裁决是依法进行的,是完全正确的。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承担举证责任,并不直接导致自己的败诉,而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如拒不承担举证责任,就会直接导致败诉。因为,行政机关提供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行政裁决是合法的,那就说明这个裁决是不合法的,人民法院自然要作出判决,撤销行政机关的裁决。(5)解决诉讼的法律依据不同。民事诉讼要解决的是民事诉讼主体的当事人间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问题,它必须依照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等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去解决诉讼中的问题。而行政诉讼要解决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照行政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行政实体法规范和行政诉讼法,去解决诉讼中的问题。(6)诉讼中被告能否行使反诉权的不同。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的被告有反诉权。这就是说被告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相反的诉讼请求,以抵销原告的请求并提出新的权利主张。而在行政诉讼中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无权向原告提起反诉。(7)诉讼发生的条件不同。在民事诉讼中,纠纷发生以后,纠纷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无需先经过一个复议程序,法院就可受理而使民事诉讼程序发生。而行政诉讼中,根据我国行政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有的争议必须经有关行政机关复议后,当事人仍然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甘罗斗丞相
- 甘罗从小聪明,才智过人,说话精练。一天,父亲从外回来,问他:“你刚才做了些什么事?”甘罗回答道:“堂前扫地,笼内捉鸡。”父亲不耐烦,指责他
-
- 文曲星是什么?为什么要拜文曲星
- 古代民俗中,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出来的文昌帝君外,还有所谓的魁星或称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随从之一。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