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论
艺术教育思想之一。指按照审美理想进行美感教育,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陶冶情操,使人具有完美个性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论。审美教育论认为:艺术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具有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审美价值,是审美文化的典型,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多种教育功能,其中核心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则是对人进行美育,即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对人的塑造——人生理想构架的教育的手段和终极目的。对此,美学家滕守尧认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我们知道,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之所以感到审美愉快,是因为他把握到了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和谐状态。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各种能力就像是作了一场富有意义的演习。它们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这样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训练正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格的基础训练。”(《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55页)这种教育思想,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前,东西方的大哲人、教育家柏拉图、孔子、荀子等均曾有过论述。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思想,是其典型的代表。审美教育论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明确,在西方18世纪鲍姆嘉通、康德之后,德国诗人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就是为了培养完美的人性,并从历史的高度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完美人性的理论,从哲学的高度对美育加以深刻阐述,成为最早的真正的审美教育理论。席勒将人分为“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认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的途径”。“教养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国所及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规律”(《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16页118页121页)。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1776-1841年)也将美学理论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认为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使审美教育论在欧洲各国的艺术教育运动中得到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于1912年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期间,颁布的教育宗旨中明确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还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随着教育思想及教育的发展,审美教育论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文化社会意义,将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的提高看作是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
- 皋陶怎么死的
-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的大领袖。禹继帝位后,为了尊重禅让制度,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
-
-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妺喜: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间谍
- 有施国是与夏朝同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内有一位叫妺喜的美女很有胆识,商便是在其帮助下灭掉了夏,她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间谍。
-
-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