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的概念

宪政泛指制定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和发展宪法等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旨在实行民主政治和宪治的原则,保障人民权力和公民权利这一根本目的。宪政的运作在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人们对其认识尚为肤浅。从历史上看,不同革命时期,对宪政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按照孙中山关于国民宪政的基本思想来看,他认为中国的宪政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是不同的,西方国家把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作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在中国则须实行“五权宪法”,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互相制约。他还认为中国实行宪政应有一个时间过程,即由浅入深,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三步走,不能一蹴而就。前两步是打宪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阶段,即用革命的手段向封建主义夺权,创造一个能实行民主宪政的民主国家,尔后,教育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全民性的宪政意识,第三步才是还政于民的真正宪政时期,也只有到了这一历史阶段,才真正有条件实施“五权宪法”。不过,这只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时期欲推行的宪政理论。而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自完成这一政治实践就于1924年去世了。蒋介石上台后,把宪政放到了一边,搞了22年的独裁后,直拖到新中国建国前夕,即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打击下,迫不得已制定了一部伪宪法,借以抵制中国革命,妄图使反动统治得以苟延残喘罢了。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与中国共产党求和文告,宣布“引退”,但仍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控制国民党。当年4月,他便挟持这部伪宪法从大陆逃到台湾了。那么,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宪政呢?毛泽东同志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治的革命运动”。并指出,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是同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分不开的,而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又应由宪法来确定和保障的。我国新时期的宪政始自1949年10月1日以后,更确切地说是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从而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宪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立宪方面,82宪法的问世,以及后来的88宪法修正案、93宪法修正案,致使现行宪法趋于完善。在行宪方面,首先是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尤其是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的先后出台,使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个人、政府各种权力之间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并对国家权力有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如坚持贯彻“司法独立审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等。在维护宪法方面,宪法界学者正在呼吁制定监督法,以使将宪法规定的监督原则和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和法制化。概而言之,中国的宪政活动,必须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宪政工作伟大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上有新的突破。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立在现代宪法基础之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的法治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个方面的统一。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背信弃义的晋惠公晋公子夷吾为了夺嫡,许给秦穆公五城来助自己复国,然而秦穆公扶持夷吾当上晋国国君之后晋惠公(也就是夷吾)开始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