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攻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
-
- 张仪施何计离间齐、楚两国?
-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且看他施了什么计策助秦惠王离间齐、楚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