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虛篇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于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于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 据传闻齐恒公是因宽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品质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