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明初,受太祖朱元璋征召先后任宁越府郡学五经师、江南儒学提举,并负责皇帝的起居注。
洪武二年(1369)奉命编修《元史》,并担任总裁官,后历官翰林院学士、侍讲学士、学士承旨制诏、赞善大夫等官职。
宋濂身材高大,相貌伟岸,虽视力不好,但目光敏锐,才华横溢,能在一粒米上刻写数十字,自少有志,没有一天不读书,对于各种学问无所不通。“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明朝一代的礼乐宪章等诸多制度,多由他裁定,所以,“实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为人诚实谨慎,在朝廷为官甚久,从未说人以坏话,自己之屋命名为“温树”,来往客人有向他打听宫内情况的,他就将此二字指示给客人,绝口不提任何其它。
有一次,他曾和客人一起饮酒,太祖皇帝秘密派人探听,第二天问他昨夜是否饮酒,请了哪些客人,吃的什么东西。宋濂如实回禀,皇帝大笑,称他老实。
还有一次,朝廷主事茹太素给皇帝上了一道数万言的奏折,皇帝大怒(因为太祖皇帝对奏折字数有一限定范围),认为这是故意与自己作对,问群臣该如何发落。大臣中有的指责茹太素是无视朝廷法纪,犯大不敬之罪。皇帝问宋濂时,他却说:“茹太素是在为皇帝尽忠,您刚刚诏令广开言路,怎么能就因为他多写了几个字就治他的罪呢?”后来,皇帝亲自看了那份奏折,发现里面确有许多可取之处,因而殿召群臣,对他们这种不负责任随声附和的做法大加斥责,对宋濂则大加赞赏,说:“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始终无二,非止君子,亦可谓贤矣。”能得到如此夸奖,终太祖一世,只宋濂一人。
晚年,宋濂辞归故里,因长孙慎涉嫌胡惟庸案,皇帝几乎置宋濂于死罪,由于皇后和太子的力救,全家谪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县内),中途病死夔州(今四川奉节)。武宗正德年间,追谥为“文宪”。
宋濂也是元明鼎革之际承前启后的理学家。他提出“天下之物心为大”的观点,认为“六经者,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宋文宪公全集·六经论》)对佛学、儒学潜心钻研,以为二者可相需并用,全祖望谓其“以开国巨公,首唱有明三百年钟吕之音。”(《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宋文宪公画象记》)宋濂的论文主张因文入道,务本崇实,宗经师古,辞达道明,其诗文创作渊深宏博,对明代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有《宋文宪公全集》留世。
宋濂在其《宋文宪公全集》卷36《诸子辩》中云:“《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元微子。鬼谷子无姓名里居,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或云王誗者,妄也。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又受《转圆》、《胠箧》及《本经》、《持枢》、《中经》三篇。《转圆》、《胠箧》今亡。梁陶弘景注。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大抵其书皆捭阖、钩钳、揣摩之术。其曰:‘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以示其同;或闭藏之使自言,以示其异。捭阖也,既内感之而得其情,即外持之使不得移。钩钳也,量天下之权,度诸侯之情,而以其所欲动之。揣摩也,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高氏独谓其得之阖辟翕张之外,不亦过许矣哉!其中虽有‘知性寡累,知命不忧’及‘中稽道德之祖,散入神明之颐’等言,亦恒语尔,初非有甚高论也。呜呼,曷不观之仪、秦乎!仪、秦用其术而最售者,其后竟何如也?高爱之,慕之,则吾有以识高也。”
-
- 五鼠闹东京
- 古代有个昏庸的皇帝,不听忠臣的劝阻,却偏偏听信奸臣的谗言,出了一道“六十岁换家子”的圣旨,人到六十岁后如果没有死,就统统活埋。圣上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
-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