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培西红柿——优教的启示

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化,在跃居为万物之首成为世界主宰的历程中,已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力量。

1985年,在日本筑波举行的国际科技博览会上,爆发了一条新闻:一棵西红柿竟然结出13000个果实!这棵伸展面积达14平方米的西红柿“树”,头一年秋天就种植在镶满玻璃的展览馆里。然而,它既不是开发的什么新品种,也没有运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而只是由一颗极普通的种子发芽之后培育起来的。使这棵魔术般的西红柿“树”茁壮成长的奇妙方法,就是“无土栽培”法。

从刀耕火种的年代起,人们就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这似乎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然而谁能想到,土壤并非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反,如果解除了土壤的制约,找到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真正要素,即使不施加特别的肥料,也能把植物本来就拥有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潜力引发出来——让一棵西红柿苗结出13000个果实!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水培西红柿的成功,实质上是优化了培育植物的环境,即“优育”的结果。一颗普通的西红柿种子,由于“优育”,结出了它本来应该结出的丰硕果实。一个普通的孩子,通过“优教”,能否得到他本来应有的理想发展呢?人是万物之灵,人类智慧的潜能几乎像宇宙一样深不可测。据科学家估计,人脑至少有90%的潜力未曾加以利用。无论这种估计是否准确,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脑具有巨大的潜能亟待我们探索与开发。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传统教育中束缚人的发展的“土壤”,找到影响人的发展的真正要素,并把优教的最新科学成果直接迅速地传递给亿万家长,使优教的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进入每一个课堂,成为促进儿童发展、增进儿童幸福的行动指南。

中国的孩子——炎黄的子孙,应当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将造就更加美好的中国,更加灿烂的东方文化。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魏齐是怎么自己作死的,为何范雎对他要睚眦必报?
魏齐是怎么自己作死的,为何范雎对他要睚眦必报?
魏齐这个人是战国时候魏国的国相,就是丞相的意思,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鞭笞范雎,让范雎仇恨自己,最终成功逼死自己的。但是,一个是魏
范雎的反间计
范雎的反间计
秦国数次打败赵国的军队,廉颇坚守壁垒,不出去迎战,赵王认为廉颇损兵折将,伤亡太多,又胆怯不肯出战,十分生气,好几次下令责备他。应侯范雎
甘茂攻韩取宜阳
甘茂攻韩取宜阳
战国之世,秦国称雄诸侯的著名战将有樗里子、甘茂、穰侯、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父子等人,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秦蚕食诸侯,才替秦始
朱熹教子:儿要别人教
朱熹教子:儿要别人教
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