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的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教育心理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名丘,字仲尼。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的贫困窘迫,使孔子发愤学习,青年时代就立志于探索学问道德。他不放过一切求知的机会。郯国君晋见鲁昭公,郯子对黄帝、共工氏等古代部落领袖传说知道得很多,孔子前去求教,从而获得了很多前所未闻的古代历史传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求教老子时,老子已70多岁。初见老子,孔子顿时为他的神采所折服。老子向他认真、系统地讲述了自古以来的各种礼制及其形式、意义,并且给予评价。孔子用心理解,熟记在心,获益很大,有胜读三年书之感。30岁左右,孔子已经通晓了以“六艺”为代表的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对诸侯纷争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观察、思考和概括。从那时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立身处世和认识各种问题的原则思想,并由此而奠定了治学、做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和道德基础。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心理思想。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颜回出身贫民,淡于名利,安于清贫生活。子路原是个粗鄙鲁莽的人,孔子肯定他的勇敢果断,又引导他有勇有为。子贡为人机敏通达,辩才非凡,孔子教育他“把要说的事付诸实施,然后再说出来”。春秋末期,子贡成为最出色的外交人才之一。“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孔子关于教师心理的著名论断,可以说是教师的两大基本品质,指坚持学习,认真教人,从不懈怠厌倦。孔子在这两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典范。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他的弟子将他平时所讲的话,经过仔细的讨论辨正,一一记录下来,编辑成《论语》一书。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完《孔子世家》后,对孔子作了恰当的评价:“天下君王和贤人非常之多,他们在世时荣华显贵,但死后则名随身去。唯有孔子,他虽是布衣,却传了十余世,学者都宗法他。自天子王侯以下,凡是讲六艺的人,都折服于孔子,真可算是至圣了!”
-
- 关帝庙的由来
- 关羽被杀,东吴把人头送给曹操。曹操一见关羽首级,就放声大哭。他想到关羽一生英武,对自己又有救命大恩,如今却身首异地,能不动情伤怀?
-
- 董卓部下一览
-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
-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
-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
-
- 晋穆侯攻戎之战,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
- 晋穆侯攻戎之战是发周宣王执政期间的战争,其时间约从公元前8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90年的战争。那么,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晋